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3节 (第2/2页)
中甚至还混入了一篇“仓舒”! 曹操一下子注意到了曹丕写的《棠棣》。 因为这篇《棠棣》也摆在文学版的正中央,想忽视都难! 且曹丕一点都没遮掩,直接署了自己的名。 曹操把文章通读一遍,倒觉曹丕写杂文长进了不少,读来流畅隽永不说,字里行间还处处流露着对弟弟的关心与维护。 曹操读完了曹丕的文章,再看别的,竟也都是对曹冲的褒贬不一的评价。 《大魏周刊》虽是曹冲一手创办的,却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牵头评议曹冲。 曹操派人去查探了一番,底下的人很快带回来两本《雅集》。 曹操知道《雅集》,不过他看过两回,对上头的文章不甚感兴趣,便没再让人送上来,只偶尔让丁仪他们读来听听。 过年这段时间太忙,他倒是没再看过这本《雅集》了。 曹操听了底下人的禀报,先翻起上一期的《雅集》,直奔魏讽所写的那篇文章。 看着上头把曹冲做过的事都归拢起来,直夸“邓侯只应天上有”,别人都被他衬得黯淡无光! 曹操沉着脸看完,把手中的《雅集》往案上一扔,又拿起了另一本从头到尾翻完,把其中关于曹冲的夸耀之词都扫了一遍。 这一期的《大魏周刊》和《雅集》,曹冲都算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了! 曹操把三份新刊撂到一起,哪会看不出这事儿是《雅集》起的头。 对于曹冲这个儿子,曹操观感挺复杂,总的来说就是见到了觉得他还是滚蛋好,见不到又觉得少了点什么。 曹操儿女加起来都三十多个了,哪个不是对他恭恭敬敬,气他的次数加起来都没曹冲多。 这么个小子,曹操自己也老想找机会教训一顿,可惜一直没机会。 只不过自己想教训儿子是一回事,别人把自家儿子推到风口浪尖又是另一回事。 不说曹冲能拿出许多利国利民的主意,光凭他是大魏皇子这一点,就不是谁都能朝他下手的! 曹操靠在凭几上,抬眼问那将两期《雅集》送过来的人:“负责《雅集》的人,似乎叫魏讽?” “对的,陛下。听说这魏子京才华横溢,去年还曾与人夺席谈经,连下数十席,比之当年的‘解经不穷戴侍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倒是个人才。”曹操笑了起来,“让他搞这么份新刊太浪费了,山阳公那边还缺个点书令,就派他去当好了。” 禀报之人听得心下一惊。 山阳公,就是献帝刘协。 自从刘协禅位,便迁为山阳公,圈在山阳郡不得随意走动。 魏讽正当壮年,被安排去给山阳公当典书令,哪还有什么前程可言? 曹操神色如常,并不觉得自己的决定有什么过分。 魏讽再有才华,还能比孔融他们有才华? 现在朝廷最不缺的就是有才华的人,他要的是愿意把劲往一处使的人才,而不是仗着自己有那么点才智就想把水搅浑、方便自己浑水摸鱼的投机分子! 有自己的小心思没什么大不了,谁还没点私欲不成? 像曹冲这样一天到晚想着偷懒,但没有耽误过正事的,曹操抬抬手也就放过了。 可魏讽把曹冲高高抬起,挑动士林对曹冲进行或褒或贬的议论,这事就纯属于没事挑事了。 换成一般皇帝,估计也不会管这点小动作。毕竟魏讽也没领头骂曹冲,只是选了篇猛夸曹冲的文章挑动舆论而已,算不得什么大逆不道的举动。 可曹操不是一般皇帝,他的帝位是由刘协禅让而来的,于名正言顺上总是差了那么一点。 魏讽让他看到了《雅集》的煽动力,进而让他想到有心人兴许会借助这种煽动力宣扬点什么不利于大魏的事! 所以,曹操准备直接把魏讽一撸到底,好敲打敲打潜藏在暗处那些别有居心的家伙―― 好好做事什么都好说,谁敢当出头鸟搞事,他就把谁的脑袋给拧了! 曹操这命令明而上是授官,实际上并不打算给魏讽拒绝的余地,他直接让人把魏讽绑起来送往山阳郡,并且也不瞒着别人,而是叫人押着魏讽招摇过市。 魏讽出身平平,倒没有太多世家大族因为曹操这道调令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只是曹操因为一篇文章就直接把明显与曹植眉来眼去的魏讽扔去山阳郡,由不得众人不多想:看来曹操并没有那么爱重曹植这个儿子啊!虽然曹操总爱夸耀曹植的文采,可真要做事时曹操想到的还是曹丕和曹冲! 曹丕就不用说了,朝臣哪怕想支持他也敢直接说出来,不必心存顾忌。 曹丕占了个“长”字,即便是曹操当而问起如何立储,他们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回答说“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曹冲自小便得曹操偏爱,如今更是以十七岁之龄身居要职,曹操对他的看重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相比之下,曹植时常被曹操拿出来夸的便只剩文采了。 曹植身上到底值不值得下注,这事得再斟酌斟酌啊! 曹植得知魏讽被押送去山阳郡的事,脸色变了又变。他知道曹操明里是在处置魏讽,实际上是在敲打他!